当前位置: 首页Home > 健康教育 > 正文

保护听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

发布日期:[2018-03-05] 作者:[] 


3月3日,“全国爱耳日”。今年爱耳日的宣传主题是:听见未来,从预防开始。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。专家提醒大家:“耳朵,是人体的感觉器官,一旦听力器官发生实质性损伤,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听力水准,一般超过85分贝以上的噪音就会对听力产生损害。”

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健康?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。

1.不要随便掏耳朵: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、使用工具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、感染,稍不注意还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,造成鼓膜穿孔,影响听力。

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,其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称耵聍,俗称耳屎。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;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,俗称“油耳”。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,平时借助咀嚼、张口等运动,耵聍多自行排出。耵聍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废物,其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,可防止霉菌等有害菌种感染,并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等,而且耳屎的特殊味道,还可防止小虫接近。

2.打喷嚏时不要捂紧嘴巴和鼻子。感冒了会打喷嚏,过敏性鼻炎的人更是喷嚏不断。打喷嚏时会下意识的捂住嘴巴和鼻子,其实这样做并不好。因为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,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。打喷嚏时如果捂紧嘴和鼻子,会使鼻部压力增高,细菌、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,引起急性中耳炎,导致听力下降。

3.日常建议的安全音量水平是低于85分贝,持续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。如果听者无法理解离自己一臂距离远的人的说话,或者如果听者耳内疼痛或者耳鸣,那么声音可能就太大了。在噪音巨大的场所,可以使用耳塞来保护听力。正确使用耳塞,可将噪音接触降低5至45分贝。设定个人音频设备的听力安全等级,即在安静环境中将音量调到不超过最高音量60%的舒适水平,这也是保持低音量收听的一个办法。

4.经常戴耳机、尤其是喜欢戴内置耳机的人群,应掌握“60~60~60”原则,即: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%,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、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。

我们的内耳有2万个纤弱的感觉神经细胞,使我们能感受到声音的美妙,然而它们又非常脆弱,经不起噪声长时间“折腾”。由于在地铁、公车等环境嘈杂的场合,为了听清楚耳机里的声音,人们会不自觉地把音量调大,这是造成听力慢慢下降的一个原因。近距离高分贝的噪声会造成人内耳的毛细胞损坏甚至死亡,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噪声性耳聋,这样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。

5.去体育赛事、音乐节、酒吧等嘈杂的场所时,尽量远离扩音器,待在相对安静的区域能减少噪音的损伤:同时,时不时地到安静的地方待一会,减少接触噪声的总时长,让听觉器官得到休息。

6.父母要告诉孩子保护听力的重要性,监督并减少他们接触巨大的噪音。睡前不要听耳机。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,会对鼓膜造成伤害,如果听音乐睡着了,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,所受的伤害会更明显。父母还需从自己做起,在保护听力方面成为子女的榜样。另外,建议给青少年等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查听力。

7.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多食含锌、铁、钙丰富的食物以及含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如粗粮、花生、海产品等;多食蔬菜及水果,增加维生素C、维生素E,提高氧化物岐化酶的作用,使人体对氧使用率提高,改善末梢血管流量,对内耳起保护作用。

8.管理好自我的情绪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。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、收缩,造成内耳听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,发生微循环障碍,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,导致突发性耳聋;一般年轻的耳鸣耳聋患者患病前多有一段过度疲劳期。比如不少白领患者反映耳聋前曾连续加班,睡眠少,感觉十分劳累;学生患者则多表示在考试前有持续熬夜的经历。

9.常做些耳部的按摩,如:按摩耳廓、捏耳垂、揉风池穴等,或将两食指分别插入两耳孔中迅速抽出,以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。

10.如出现耳鸣,听门铃、电话铃和闹钟铃等高音时有困难,听不清别人讲话(特别是在电话时),或者在其它嘈杂环境中跟不上别人的谈话,应当考虑听力受损,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。

11.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:严格掌握药物适用的适应症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并发耳蜗损害最多的一种耳毒药物,避免滥用此类抗生素将是降低药物性耳聋的一项重要措施。

12.积极治疗鼻部疾病:如鼻炎、鼻窦炎、鼻息肉、鼻中隔偏曲、腺样体肥大、扁桃体肥大等应及时治疗。

上一条:何为腹针 下一条:校医院开展国际禁毒日宣传

关闭